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,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膨隆、腹胀、轻微,并可出现呼吸困难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不振等。时,辨证必不可少。
肝硬化腹水,其病机为正虚是病之本,腹水是病之标。肝失疏泄,脾土不能制水,肾失开阖,三焦决渎无权,水液内聚成鼓,肝、脾、肾三脏俱病。余从经方入手,从太少两感、厥阴虚寒、太阴少阴合病三方面来辨治,取效甚捷。
《金匮要略》云: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”肝病,则脾首当其冲,脾为制水之脏,脾阳伤,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致使痰饮结聚,饮食精华无从上归于肺,下输膀胱,浊气在下则化而为湿,湿郁过久郁而化热,湿热相搏而致腹胀,况且大腹为三阴之地,脾不传输,水湿必弥漫于腹,而成腹水。《金匮要略》又云:“脾能伤肾,肾气微弱,则水不行;水不行,则心火气盛,则伤肺。”脾病则肾病,水湿下渗,则伤肾,肾失开阖,三焦决渎无权。所以腹水的形成往往是脾肾同病,严重者心肺受累,诱发心衰、肝衰、肾衰。
从临床来看,本病以腹胀为主要表现,多伴有纳差、乏力、腰酸、怕冷、水肿等。对于腹水的,病位在肝、肝脾、脾肾,辨证主要从太少两感、厥阴虚寒、太阴少阴合病三方面来辨治。
1.太少两感
本型可表现为气滞夹湿,以及湿阻热郁,以气滞为多见,特点为腹胁胀满疼痛,食后腹胀更甚,嗳气不舒,伴血瘀证者可见面色黝黑,头颈部可见蜘蛛痣,舌质紫暗。传统中医从肝论治,以逍遥散为主方。此时的非常关键,如果能解决气滞的问题,就可以防止脾伤与腹水的发生。
2.厥阴虚寒
本型以肝阳虚衰,脾土大伤,运化失职,清浊相混,隧道壅塞为主要病机。
3.太阴少阴合病
太阴少阴合病表现为腹部胀大,面色㿠白,乏力倦怠,形寒肢冷,脐突,下肢水肿,舌苔白腻,脉细无力,若出现少阴肾精亏虚,虚阳上浮,则表现为腹部胀满,口燥咽干,鼻衄齿衄,手足心热,时有低热,舌质红,苔少,脉细数,这种类型的水肿为难调。其根源在于肾精亏虚,虚火上冲。
李亚磊院长表示:肝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,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,遵医嘱扶正固本,源头,才能实现康复。目前“龟源治肝七法”对于肝病患者具有较好的,其并非独立配伍,而是根据病人的病情“七种方法”进行辨证施治,加减化裁,结合的辅助针对肝病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