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父母常说:“我的孩子我还能不了解?”
但事实是,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,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。
当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时,我们会尝试使用育儿技巧去解决孩子行为层面的问题,有的时候效果不佳,就是因为我们没有“看见”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。
生活中,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,你正在做家务,或者正忙着赶一个ppt,但是孩子不时地跑过来问你,这个是什么,那个怎么弄,令你心烦意乱。耐不住的家长,有可能就会忍不住的呵斥孩子几句。
然而,“真正成熟的父母,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,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。”
孩子不时跑来问问题,可能就是在寻求家长的关注,这时可以跟孩子说“孩子,你是希望妈妈能够陪你玩一会是吗?妈妈10分钟之后可以做完手头的事情,等到小闹钟大针指向9时我就过来陪你一起玩好吗?”
妈妈确认到孩子的需求,孩子得到妈妈的及时回应,神奇发生了,孩子安安静静的自己在一边玩着等妈妈,行为发生了改变。
心理学上有个发现:孩子喜欢被鼓励,肯定,其次是批评,责罚,不喜欢的是被忽视。
你明白了吗?
很多孩子表现出不良的行为,目的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。即使你带给他的是批评,责罚,数落,他也觉得比忽视好得多。
公益广告《盼归》里,刚强的爸爸出门打工去了,留下他和奶奶相依为命。
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更懂事,刚强却一点都不让人省心。
考了满分,却对爸爸撒谎“我只考了49分,老师喊你回来一趟”。
村支书逗他玩,他打电话跟爸爸告状:“村支书带了好几个人一起打我。”
同学考试不及格,挨了一顿打。
刚强却跟爸爸认错道:“我和同学了,我把他打惨了。”
村支书带人帮忙修水龙头,他不分青红皂白就告诉爸爸:“村支书带人拆我们家房子了”。
为什么要屡次欺骗爸爸?
其实“谎言,是真的真话。”
刚强是没少撒谎,他的演技也很拙劣。
但每句谎言背后的那声“你快回来吧”都是真真实实的呼唤。
那100句谎言里,有101句其实都在说:“爸爸,我想你了。”
考了满分,想和爸爸分享;
村支书逗他,想告诉爸爸;
同学被揍,他也想爸爸,哪怕爸爸也揍他。
谎言,只不过是孩子的另一种表达,一种更能引起父母注意的表达。
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。对于孩子来说,更是如此。
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·诺伊费尔德博士,通过40余年研究发现: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、攻击、欺凌等行为问题,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、方向迷失。孩子内心的意愿被深藏、被漠视,得不到精准回应,孩子就会迷失,也会疏远与父母的关系,而这使得父母更无从看见孩子。如此恶性循环,孩子内心不断积累的缺失感,终变成影响成年后的原生家庭问题。
表现问题是孩子自救的信号,孩子只是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被家长看见,从而获得双方相互之间身心和情感的链接,从而在爱的滋养下修复创伤。
而家长感受孩子内心真实想法的方法就是倾听,“如果孩子觉得对方愿意聆听和理解,那他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他的感受。”
只有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,帮助孩子释放心灵深处的焦虑,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,助力他们的健康成长。
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,成长的不仅是孩子,还有父母。
父母的不断进修,才能促成孩子更好地成长。
睿智灯塔 有回应就有了光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
济南其他教育培训相关信息
2天前
3天前
3天前
3天前
11月27日
11月26日
11月25日
11月25日
11月22日
11月21日